报告人:Dr Xiaoqing Hu(胡晓晴)

整理人:罗明浩

审核人:罗欢

  

  2019年12月10日下午,来自香港大学的胡晓晴教授应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研究所、心理与认知学院罗欢研究员邀请,在北京大学王克桢楼1113室开展了题为“Controlling unwanted memory”的学术报告。胡晓晴教授对于人类的社会认知、睡眠、记忆十分感兴趣,近期的工作关注人类的记忆控制(memory control),包括记忆控制这一认知过程的神经机制,以及如何帮助人们控制不想要的记忆(unwanted memory)。

  

  

讲座现场

  

  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最初关于记忆的研究致力于帮助我们“记得更好”,但是研究者们也渐渐意识到了“控制与遗忘不想要的记忆”的重要性。例如忘记曾经不愉快的冲突可以保持更好的人际关系,控制对于负性情绪事件的记忆可以有效地帮助临床患者(如焦虑障碍、PTSD)提高生活质量等。

  记忆控制具体来说有两种不同的子类,分别是被动遗忘(passive forgetting)和主动遗忘(active forgetting)。基于后者,胡晓晴老师介绍了他的三个研究。

  

  第一项研究关注有动机的遗忘(motivated forgetting)。前人发现信念更新存乐观偏差效应,胡晓晴老师发现在记忆中也存在这种偏差:无论即时的记忆反应还是延迟的记忆反应,被试对于坏消息(不满意的信息)的遗忘程度均显著大于对于好消息(满意的信息)的遗忘程度,并且对于坏消息来说,即时的记忆错误与延迟的信念更新呈负相关。在神经层面发现了加工深度的差异:编码阶段被试对于坏消息的加工深度更低。所以第一项研究告诉我们:相比于想要的信息,我们会选择性地、更多地遗忘自己不想要的信息。这种更高的遗忘率与编码阶段对于不想要的信息更低的加工深度有关。

  

  第二项研究关注主动抑制的作用,使用了经典的“想/不想范式”(Think/No-Think),使用了并负性情绪的场景作为实验刺激。结果显示,如果要求被试不要去回忆负性情绪的场景,那么相应的外显的记忆成绩会相较于回忆负性情绪场景更弱,表明主动抑制成功削弱了负性情绪事件的外显记忆。但内隐的情绪记忆水平并不受主动抑制的影响。神经层面,回想与不回想的差异体现在情节记忆、认知控制、记忆提取相关的神经活动上。第二项研究告诉我们:主动抑制可以削弱有意识的记忆提取,这一过程涉及了抑制控制以及记忆提取相关的神经过程。但是主动抑制并无法影响内隐的情绪反应。

  

  第三项研究意图探究睡眠对于记忆控制的影响。实验要求被试观看一些创伤性的影片(如车祸),然后一组被试被要求留在实验室内,剥夺当晚睡眠;另一组被试被允许回家睡觉。之后连续7天每天均要求被试报告创伤性记忆的侵入(intrusion,不受控制的被动回忆)次数,以及主动回忆次数。结果发现睡眠组相比于睡眠剥夺组,被动的记忆侵入次数更少,主动的回忆更多。这一结果表明睡眠可以作为一种疗法,缓解创伤相关的症状。接下来他们打算使用TMR(target-memory reactivation)方法,调控睡眠对记忆控制的影响。

  

  总结胡老师的三项研究,他发现我们存在自发的有动机遗忘,与编码阶段信息加工深度有关;除了自发的遗忘,我们对于不想要的信息的主动控制也可以削弱其记忆,但是只体现在外显记忆上,对于内隐记忆并无影响;最后他发现睡眠可以降低创伤性情绪记忆的侵入次数,揭示了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