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4 | 因果推断和视觉-触觉腹语效应及后效应 (Causal Inference and the Visual-Tactile Ventriloquist Effect and Aftereffect)
报告人:Prof. Michael Landy
整理人:任祥娟
审核人:张航
2019年12月24日上午10点,来自美国纽约大学的Michael Landy教授应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研究所张航研究员的邀请,在王克桢楼1113室为学院老师和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Causal Inference and the Visual-Tactile Ventriloquist Effect and Aftereffect的报告。Landy教授之前的研究关注理想观察者模型在线索整合中的应用,他的研究兴趣是使用数学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研究知觉和运动。除此之外,Landy教授还关注空间视觉,近期的许多工作与纹理感知有关。在本场讲座中,Michael Landy教授通过两个实验证实了由任务引发的对视觉和触觉刺激位置的共同注意会促进视觉-触觉的整合(腹语效应)和重校正(腹语后效应),并使用因果推断模型分离了注意调控背后的机制。
传统的线索整合
对于同一个物体,当眼睛所见和手指所感存在不一致时,我们的大脑该如何整合两个信息呢?Landy教授与其合作者(Landy, Banks, & Knill, 2012)提出两个刺激的似然函数(将以加权平均的方式进行整合,两者对应的权重与其可靠性(分布变异的倒数)成正比。最终得到的后验分布(图1中 )将位于两个似然方程中间,更靠近测量值准确的分布,并且其对应的分布变异小于任何一个测量值的变异。)
图1 左图:传统线索整合实验范式,摘自Landy, Banks & Knill (2012)。右图:贝叶斯整合。 :视觉刺激的高斯似然曲线; :触觉刺激的高斯似然曲线;S:视觉和触觉刺激的后验分布。
研究问题
之前的研究表明,对于“两个刺激是否具有共同原因”的推断结果将影响刺激之间的整合和分离。Landy教授使用了腹语表演来佐证共同原因不明确的情况下视觉-听觉的整合:表演者在讲话的同时操纵木偶的嘴巴,营造出“木偶在讲话”的假象,在已知视觉噪音小于听觉噪音的前提下,根据线索整合,如果观众推断视觉刺激(木偶的面部活动)和听觉刺激(讲话声音)来源于同一个物体,他们会将两者整合(木偶在讲话)。这种现象被称为“腹语效应(Ventriloquist effect)”。反之,如果观众推断两种感官刺激源自不同物体(木偶和表演者),整合将不会发生。
此外,如果听觉和视觉刺激总是相隔一定的距离同时呈现,由于视觉刺激的噪音更小,被试知觉到的听觉刺激的位置总会偏向视觉刺激(腹语效应);之后如果只呈现听觉刺激,被试知觉到的位置仍旧向视觉刺激的位置偏移,这种现象被称为“腹语后效应(Ventriloquist aftereffect)”,即听觉刺激的位置被重新校正。
在接下来的报告中,Landy教授探讨了注意是否会影响视觉和触觉的整合(腹语效应)以及重校正(腹语后效应)。
腹语效应(线索整合)实验及结果
在实验一中,Landy 教授组探究了注意如何影响视觉-触觉整合。
实验刺激位于被试左手手臂,其表面放置一块泡沫板,泡沫板上方每隔15mm放置一个发光二极管(LED),相对应地,每个LED下方放置一个触觉刺激器,实验过程中被试的左手手臂被不透明玻璃板遮挡。在该装置上方,投影仪将光标投射至半透明板上,以便被试进行注视或者调节光标的位置。被试的任务是通过移动光标来报告刺激出现的位置。在一个试次中,刺激有三种组合形式(图2):(1)视觉和触觉刺激同时触发,两者位置相同或者不同;(2)仅视觉刺激触发;(3)仅触觉刺激触发。除此之外,实验者还操纵了注意水平:(1)在刺激出现前,提示被试与反应相关的刺激模态(单感觉注意组);(2)在刺激出现后,提示被试与反应相关的刺激模态(双感觉注意组)。在视觉-触觉刺激同时触发的试次中,被试除了报告提示刺激的位置外,还需要进行按键反应报告两个刺激是否出现在同一个空间位置。
图2 腹语效应实验流程图。
结果显示,在单感觉注意组中,如果提示刺激模态为视觉,且无论被试将两种刺激的空间位置推断为是否一致,被试的报告值与真实值几近吻合(图3中左侧橙色线与x轴重合)。而如果提示刺激模态为触觉,且被试的推断结果为一致时,报告值完全偏离真实值(图3中左侧蓝色空心圆圈),即被试的报告值与视觉刺激的位置重合;而在推断为不一致的情况下,被试的报告值较少受到视觉刺激位置的影响。
在双感觉注意组中,如果提示刺激模态为视觉,且无论被试将两种刺激的空间位置推断为是否一致,被试的报告值较少受到触觉刺激位置的影响(图3中右侧橙色线)。而如果提示刺激模态为触觉,在两种因果推断结果下,被试的行为均受到视觉刺激位置的影响,且推断为一致的情况下视觉刺激的影响更大(图3中右侧蓝色线)。
此外,按键结果显示,相比于单感觉注意组,双感觉注意组中的被试更倾向认为两种刺激来自于同一个位置,即线索整合的试次比例更大(图4)。
图3 位置判断任务结果。
图4 空间一致性判断任务结果。
实验一的结果证明,因果推断和注意均会影响刺激间的整合,且两者对于触觉位置判断的影响更大。视觉和触觉之间微弱的联结可以通过同时注意而被增强。
腹语后效应(重校正)实验及结果
在实验二中,Landy教授组探究了注意如何影响视觉-触觉间的重校正。
该实验分为三个阶段:(1)前适应阶段,在该阶段只给被试呈现一种刺激模态,并让被试报告该刺激的位置;(2)适应阶段;(3)后适应阶段,刺激、任务与阶段(1)相同。在适应阶段的每个试次中,视觉和触觉刺激均会呈现,且两者在空间上相距30mm。依据该阶段的刺激呈现形式和任务将被试分为三组:(1)非空间注意组:被试的任务是判断触觉刺激的时长是否比视觉刺激长;(2)单感觉注意组和(3)双感觉注意组的刺激和实验任务与实验一相同。实验者比较了被试在前适应和后适应阶段的行为差异。
实验结果如图5所示。当提示刺激模态为视觉时,被试的报告值与真实值重合,且适应前后无差异,即视觉刺激不能被触觉刺激重校正(图5橙色线)。当提示刺激模态为触觉时,被试的报告值总是小于真实值,且低估程度随刺激位置的右移而增加;当被试在适应阶段同时注意两种刺激时,后适应阶段被试的行为表现出更大程度的低估(图5蓝色线),即注意调控了视觉对触觉刺激位置的重校正。
图5 腹语后效应实验结果。
腹语效应的数学建模及结果
Landy教授接下来探讨了如何使用因果推理模型对两种效应进行建模。
因果推理模型使用贝叶斯推理框架,根据有噪音的测量值(被试知觉到的视觉刺激和触觉刺激的位置)推断具有共同原因(C=1)的因果结构与具有两个独立原因(C= 2)的因果结构的概率,以及两种结构下对应的两个刺激的位置(Körding et al., 2007; Landy et al., 2012)。基于此,Landy教授组尝试了各种理想观察者模型以及启发式模型的变体,以此作为决策规则来推断两个刺激是否来源于同一个位置,并且估计它们各自的位置。
模型比较结果显示,单感觉注意组和双感觉注意组的最优模型是相同的,但位置反应使用的决策规则是模型平均(理想观察者模型),因果结构判断则是启发式的。Landy教授还提到,最优模型中触觉刺激的先验为双峰分布。
模型仿真结果显示,模型中与注意相关的三个参数——视觉和触觉刺激的噪音(),以及两个刺激具有共同原因的先验概率(Pcc)共同影响被试对某一刺激的位置判断(图6),并且影响被试将两种刺激的位置知觉为相同的概率(图7)。最优模型对位置反应(图8左)和空间一致性判断(图8右)的预测结果与数据相吻合。此外,模型拟合的结果显示,相较于单感觉注意组,双感觉注意组中拟合到的感觉噪音()和共同原因的先验概率(Pcc)均增大。
图6 视觉(左图)和触觉(右图)位置反应任务中腹语效应的模型仿真结果。以视觉位置反应任务为例说明:(1)对于不同列,当视觉刺激的位置相对于触觉刺激由负变正时,腹语效应(线索整合)呈现先正后负的变化模式。当两种刺激的位置相同时,腹语效应为0。(2)对于不同行,当两个刺激具有共同原因(C=1)的期望变大时,腹语效应增大,即被试更倾向于将两者整合在一起。(3)对于每一个差值和期望值的组合,当视觉和触觉刺激的噪音增大时,腹语效应呈现非单调增加。
图7 因果结构推断的模型仿真结果。(1)对于不同列,推断具有共同原因(C=1)的因果结构的概率()随着两种刺激位置绝对值的减小而增大,当两者距离为0时,对应的概率最大,这与模型对空间一致性判断结果的预测相吻合。(2)对于不同行,随着先验概率(Pcc)的增大而增大。(3)对于每一个差值和期望值的组合,当两个刺激的位置相同时,随着视觉和触觉刺激噪音的减小而增大;而当刺激的位置差值逐渐增大时,随着视觉和触觉刺激噪音的减小而降为0。
图8 真实数据与模型预测结果。
腹语后效应的数学建模及结果
在对腹语后效应进行建模时,Landy教授假定重校正在试次间进行更新。对于每个试次,通过有噪音的测量值估计到的C=1和C=2的似然值将依据测量值和估计值之间的偏差进行更新。依据更新的方式,Landy教授组构建了三个模型:(1)更新发生在每个试次;(2)只有当推断出的C=1的概率大于0.5时才进行更新;(3)更新发生在每个试次,并且被C=1的概率所调制。
模型仿真结果显示,当 和更新速率增大时,三个模型均预测重校正的幅值增大。虽然三个模型均可预测双感觉注意组的被试具有更大的重校正,然而只有模型(2)的预测效应量与真实数据吻合。
总结
综上所述,Michael Landy教授组的研究证实腹语效应和后效应中视觉-触觉刺激有类似的整合模式,注意在两种效应中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共同注意导致了感觉噪音的增加,并且提高了两种刺激来源于共同原因的期望。模型比较的结果证实位置反应基于贝叶斯最优因果推断,但空间一致性判断依赖于次优的启发式决策规则。
参考文献
Körding, K. P., Beierholm, U., Ma, W. J., Quartz, S., Tenenbaum, J. B., & Shams, L. (2007). Causal inference in multisensory perception. PLOS ONE, 9, e943.
Landy, M., Banks, M. S., & Knill, D. C. (2012). Ideal-observer models of cue integration. In J. Trommershauser, K. Körding, & M. S. Landy (Eds.), Sensory Cue Integration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 Series). United Kingdo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