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露莎课题组、时杰课题组在eLife发表论文

发现在睡眠状态下改变简单经济决策中主观偏好的方法

  

 

  睡眠是生物体赖以生存、不可或缺的生命过程,对记忆、学习等基本认知功能至关重要。然而,睡眠对于复杂认知功能的意义,如对经济决策的影响尚不清楚。另一方面,经济决策——如吃苹果还是橘子——常被用来研究价值奖赏在大脑中的表征和处理。大量研究表明,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生物体可能依据外部环境或自身状态来灵活调整对选项所赋予的价值,从而形成所谓的主观偏好。然而,这类调整几乎全都发生在生物体清醒状态之下,那么睡眠过程中的认知和神经活动是否也参与了主观偏好的调整?

  

  

  北京大学时杰课题组与朱露莎课题组合作,通过行为学、神经科学以及计算建模等研究手段,发现在浅睡眠期,无干扰地轻声播放零食名称,将选择性地改变人们对这些零食的偏好,使得他们醒来后愿意多付9.5%的价钱购买这些零食。有趣的是,这一改变仅发生在睡眠状态下:对清醒的个体播放同样的声音,偏好不发生变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脑电监测技术(electroencephalogram, EEG),研究者发现睡眠状态下播放零食名称所诱发的低频脑电震荡活动(delta波和theta波)有效地预测了后续偏好改变的程度。研究者猜测,主观偏好变化或许与睡眠状态下相关记忆的巩固有关。因为既往研究表明,睡眠中选择性地激活某些记忆,将有助于这些记忆的长期维持。通过数学模型,研究者将决策选择与记忆的动态提取过程相结合,为该猜测提供了计算证据。

  

  

  该研究对睡眠、决策以及临床领域的研究都有着启发意义。在睡眠领域,该研究提出了新的科学问题:除了外部激活,睡眠状态下记忆的自动回放是否也会影响奖赏信息存储和表征?睡眠是否对价值决策存在普遍性的影响?在决策研究领域,睡眠和记忆改变价值表征的机制是什么?该研究的发现是否可以被推广至更广泛的偏好和决策行为中,如风险、时间、社会偏好等等?在应用领域,该研究指出了一种新的临床干预可能:为了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改善健康状况,通过在睡眠中实施轻微的、无干扰的刺激,来改变那些烟酒成瘾或暴饮暴食者的顽固偏好。

  

  该论文由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时杰课题组,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朱露莎课题组合作完成,在eLife上(DOI: 10.7554/eLife.40583) 发表并受到重点推介。时杰课题组博士毕业生艾思志、朱露莎课题组研究助理殷云露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时杰研究员和朱露莎研究员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研究者还包括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的陈宇、助理研究员孙艳、北大-清华生命联合中心的王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向东教授及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陆林院士。该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