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伟华:遗传环境因素与精神心理健康
2月26日,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PI学术交流会在吕志和楼338会议室举行。岳伟华教授以“Gene and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and common mental health”为题,分享了近期在遗传环境交互参与常见精神障碍调控机制的研究与应用相关进展,并同与会PI进行了交流探讨。
常见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等,其发病机制复杂,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交互可能发挥重要调节作用。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的发展,遗传环境交互在精神障碍中的作用逐渐被较深入地阐明。
岳伟华教授课题组牵头国内50余家精神科临床研究机构开展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多中心临床队列及应用基础研究。她首先介绍了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报道全基因组水平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新型易感基因NKAPL, CACNA1C等,开展跨种族人群精细定位(fine mapping)分析;进而借助细胞模型和模式生物解析部分新易感基因的神经生物学功能;其次,采用影像-遗传-转录-表观等多组学技术,充分揭示遗传变异影响患者基因转录功能及脑影像学特征,并阐释儿童期城乡成长环境和表观遗传学因素调控个体认知功能的脑影像学机制;最后,课题组针对优化个体化治疗策略,在基因组水平发现抗精神病药疗效和不良反应个体差异的新型靶基因、表观遗传学生物标记,建立精神科药物个体化基因指导治疗模型疗效预测良好,推动精神科精准医学的转化实践应用;组织开展语音AI识别抑郁症的多中心研究(语音数据19亿条)并开展转化应用。上述研究发现为阐释常见精神障碍发病机制、客观诊断分型和指导合理用药提供了新思路。
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PI学术交流会定期举行,旨在促进研究所各实验室之间的学术交流,加强跨学科研究的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