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在司法实践中,当我们评判一个人的行为在道德和法律上是否应当受到谴责和惩罚时,我们不仅考虑该行为的实际后果,而且还会考虑行为人作出行为的动机。周晓林教授课题组研究人们在人际伤害情境中如何整合伤害的后果和肇事者的动机以形成恰当的应对行为(惩罚),创制了一种人际互动范式,其中被试与若干名同伴互动。在该范式中,独立操作伤害的动机和结果。结果发现,作为受害者的被试对于那些不故意的伤害惩罚较低,而对于未遂的伤害意图则会有较高的惩罚。在脑机制方面的发现为:当被试觉察到对方的伤害并非其本意时,杏仁核的活动降低;相反,当被试察觉到对方未遂的伤害意图时,杏仁核活动升高。脑功能连接分析发现,杏仁核的活动受到加工意图的脑区调节。这些结果表明,意图加工可能作为情绪产生和反应的一种门控机制,在人际冲突中调节情绪反应和惩罚行为。 

Hongbo Yu, Jia Li, &Xiaolin Zhou (2015). Neural substrates of intention-consequence integration and its impact on reactive punishment in interpersonal transgressio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 35(12), 4917– 4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