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大学
|
English Version
研究所概况
新闻中心
研究队伍
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
人才招聘
下载专区
联系我们
‹
›
新闻 & 讲座
更多
【新闻直播间】栏目——北大科研团队提出脑研究新途径
更多
罗欢研究员应邀出任国际著名学术期刊《eLife》编委
更多
2019年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招聘启事
更多
欢迎于佳宁博士加入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
更多
2018.12.14 讲座:Auditory stream segregation and perceptual bistability
更多
2018.12.3 讲座: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nd Selection in Speech Processing
更多
2018.11.26 讲座:Genetic dissection of p75 neurotrophin receptor signaling in mouse models of Alzheimer’s Disease
更多
2018.11.16 讲座:Attention and value encoding in the prefrontal cortex
更多
研究进展
更多
饶毅课题组在《Neuron》发表文章,通过物理光学成像、化学、分子生物、遗传学和神经生物学等学多学科交叉,创造了中国科研历史上第一次在同一篇论文中出现新概念、新途径和新资源三者合一。化学连接组是一个新概念,化学连接组学是一个新途径,应用于果蝇的相关工具是强有力的资源。
2019-02-22 更多
朱露莎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文章,利用脑损伤病人,结合博弈实验和计算建模等方法,揭示了社会决策能力的韧性及其神经机制。首次通过因果证据说明了策略性学习可能被并行的神经计算过程支持,其中一部分依赖于社会情境,同时对临床研究,特别是和基底节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有着启发意义。
2019-02-19 更多
周专课题组在《Neuron》在线发表论文,通过实时记录毫秒级“双量子”分泌,发现1个囊泡纳米小孔同时释放的2种神经递质(肾上腺素CA和ATP),却通过2种量子分泌模式进行,从而揭示了“亚量子化(sub-quantal)”分泌的分子机理。该发现为临床前神经、内分泌和代谢相关疾病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全新的靶点和机会。
2019-02-15 更多
李毓龙课题组在《eLife》在线发表文章,开发了新型、可基因编码的缝隙连接探针PARIS,并证明其可以可靠地在细胞系、心肌细胞以及转基因果蝇的神经系统中重复地检测缝隙连接通讯,首次实现了运用完全遗传编码的方法在特异的细胞类型中非侵入地对缝隙连接通讯进行成像。
2019-01-15 更多
周专课题组在《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发表论文,首次使用dyn1特异敲除的小鼠,证明在生理条件下,嗜铬细胞中钙离子诱导的致密囊泡分泌都不是量子化(all-or-none),而是亚量子化(sub-quantal)分泌,揭示囊泡量子化分泌的分子机制。
2019-01-11 更多
朱露莎课题组、时杰课题组在《eLife》发表论文,通过行为学、神经科学以及计算建模等研究手段,发现在睡眠状态下改变简单经济决策中主观偏好的方法。该研究对睡眠、决策以及临床领域的研究都有着启发意义。
2018-12-17 更多
友情链接:
北京大学相关链接
McGovern Institutes 相关链接
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链接
其他链接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物理学院
第六医院
MIT
北京师范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
Tips
您好,本网站不再支持IE6、IE7和IE8浏览器。
为了获得更好的体验,请您升级您的浏览器。
Internet Explorer
、
Google Chrome
或
Firefox
。
如果您使用的是IE9或者之后的版本,请
单击此处关闭提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