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林课题组试图探讨社会等级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个体在金钱分配中的(不)公平感知及其神经机制。​研究表明,前脑岛和扣带皮层的活动与个体对违背公平规范的行为进行利他惩罚的动机有关,在个体对情境因素与公平规范的整合中起到重要作用。​此外,杏仁核对方案公平性的反应受到了社会等级的调节,表明杏仁核可能参与编码社会等级信息,进而在不同等级的状态下对公平与不公平方案产生不同的反应。这些结果表明社会等级确实会对个体...
韩世辉教授在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发表关于文化-行为-大脑相互关系的理论模型(Culture-Behavior-Brain loop model或CBB-loop model)​
方方实验室探索了先天性聋人的听觉皮层是否会表征刺激的视野位置信息。发现视觉刺激的位置信息能够被先天性聋人的听觉皮层内的神经活动模式成功地解码,但听力正常人的听觉皮层内的神经活动模式不能解码视觉刺激的位置信息,当两个视觉刺激位于外周视野、且沿水平轴上下分布时,解码效果尤其明显。这些结果表明视觉刺激在先天性聋人的听觉皮层内也会按刺激的位置信息进行排列表征。
王韵研究组使用了分子生物学、动物行为学等多种实验方法,进一步揭示了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 (Cyclin-dependent kinase 5, Cdk5) 调节炎症热痛觉敏化的机制,这一发现有助于为镇痛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靶点。
方方教授课题组采用了基于fMRI的群感受野匹配技术,对早期视觉皮层V1-V3中编码不同感知距离的视觉客体的神经元群感受野位置进行测量,并结合行为心理物理法测量了受试个体Ponzo错觉的强弱程度,以此对Ponzo错觉的神经机制进行更深入系统的探讨。结果表明早期视觉皮层神经元感受野的位置变化与Ponzo错觉之间存在直接联系,进一步揭示了Ponzo错觉的内在神经机制。
李量实验室利用心理声学和功能核磁共振方法,研究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模拟回声听觉环境下言语声源之间主观空间分离的脑基础
陆林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研究成果,报道了非条件性刺激唤起-消退这一全新的心理学范式能够广泛、彻底地抹除药物成瘾等病理性情绪记忆,这一开创性研究成果能够广泛、有效地消除病理性记忆的维持和再现,破除了病理性记忆无法抹除的魔咒,攻克创伤后应激障碍、药物成瘾等病理性记忆相关精神疾病无有效治疗方法这一医学难题,也为其他精神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量实验室的研究结果表明,窄带噪音诱发的反应分为两个成分:精细结构频率追随反应与包络频率追随反应。当引入不相关片段或者与之线性对照的双耳相关能量衰减时,精细结构频率追随反应与包络频率追随反应都会减弱,然而这两种减弱之间并不存在相关性。这样,尽管不相关变化并不会影响单耳的能量改变,却可以有效抑制听觉中脑的神经反应,并且这种抑制效应是不等同于线性相加模型。
王韵课题组研究了疼痛和负性情绪之间相互作用的脑区基础以及分子机制,通过实验发现在慢性炎症痛状态下,对侧前边缘皮质中Cdk5信号通路的激活,介导了兴奋性神经元的失活,从而参与了疼痛和焦虑样行为的产生,进而说明内侧前额叶皮质参与了疼痛调控和负性情绪的产生。
陆林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连续在Neuropsychopharmacology和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记忆增强和消除的分子机制,为记忆障碍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