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航研究组采用了一种新颖的行为任务和建模方法来测量人脑如何表征快速指向运动中的随机误差。首次提出并证实了,人脑对运动不确定性的内在表征是基于少量正交基底函数的简化和近似。
听觉系统对于双耳声音的主观整合受到两个声音之间的时间延迟以及相关性的影响。李量课题组发现在双耳声音的主观表征过程中耳间延迟和耳间相关性两个因素之间存在重要的联动关系。
周晓林教授课题组研究人们在人际伤害情境中如何整合伤害的后果和肇事者的动机以形成恰当的应对行为(惩罚),其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意图加工可能作为情绪产生和反应的一种门控机制,在人际冲突中调节情绪反应和惩罚行为。
韩世辉教授课题组发现认知策略决定催产素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这些发现的重要意义在于揭示出催产素—作为一种生物激素和神经递质—对人类行为甚至大脑活动的影响,显著受到人类认知风格的限制,这一研究为理解认知风格与生物学因素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实验证据。
陆林课题组发现在睡眠中消除痛苦记忆的新方法,研究发现在监测受试者睡眠时相的同时,对其痛苦记忆的巩固过程进行干预,即在特定的睡眠状态(慢波睡眠)下进行伤害性记忆相关线索的暴露,可以显著降低受试者清醒后的恐惧反应,从而消除痛苦的记忆,整个操作过程并不影响受试者的睡眠结构与质量。
高家红课题组研究结果显示,在听到话语时,大脑左侧颞叶从后部至前部存在普遍的信息流动,大脑左侧额叶的布罗卡语言区(图示F脑区)在加工英文时接受来自左侧颞叶皮层后部(图示P脑区)的信息,而在加工中文言语时则接收来自左侧与右侧颞叶前部(图示A与R脑区)的信息。这一结果不仅揭示了大脑在加工不同语言时的信息网络特性,而且还提示了中文加工的特殊脑网络机制。
李量课题组发现短时听觉学习能够潜在地影响在语音分离和识别过程中对习得知觉线索的注意分配并引发听觉腹侧和背侧通路快速的、特异性的可塑化调节。该发现提供了首个人类脑成像证据以支持短时听觉训练的知觉和注意成分,促进了对学习引发的快速可塑性的理解。
罗欢课题组通过结合视觉启动范式和高时间分辨行为采样方法,在注意行为振荡方面取得重要新进展。
韩世辉课题组在跨种族疼痛表情识别的神经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他们使用结合脑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和重复抑制(Repetition Suppression)实验范式,证明大脑使用不同神经元集群表征内种族个体和外种族个体的疼痛表情。
陆林课题组结合动物及人体实验,报道了新的记忆操控模式,即在非条件性刺激诱导的记忆再巩固时间窗内进行记忆消退,能够广泛地消除与创伤性痛苦事件相关联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