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专课题组在《Neuron》杂志上发表论文首次揭示了哺乳动物初级感觉神经元内一种特殊分泌形式,钙离子非依赖电压依赖分泌(CiVDS)的分子机制,为以后揭示CiVDS的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
李晟课题组在《Cerebral Cortex》在线发表论文,结合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与在线经颅磁刺激(TMS)技术,揭示了初级视觉皮层(V1)与较高级的纹外视皮层(V3B)之间的回返加工机制在人脑视觉轮廓整合中的关键作用。
唐世明课题组在《eLife》发表论文利用该课题组最新发展的清醒猴双光子成像技术,发现初级视觉皮层V1神经元对自然图片的超稀疏表征,表明初级视皮层V1使用了超出传统理论预测的、更稀疏、更高效的编码方式,这将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大脑视觉信息处理的基本原理。
罗欢课题组在《PLoS Biology》上发表论文阐述了多物体选择性注意的动态神经机制,发现注意过程是通过对时间组块进行灵活分配来对视觉场景中的多个物体进行采样和处理。
李晟课题组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发表论文阐述抑制奖赏显著性的机制,揭示了人类在视觉搜索中对具有奖赏显著性的干扰刺激进行有效抑制的行为与神经机制。
周专课题组在《Science Signaling》发表论文,探讨了初级感觉神经元内不同来源的钙离子通道可以介导两种不同类型的分泌模式,揭示钙离子作为囊泡分泌模式及调控神经递质可持续释放的机制。
周专课题组在《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发表论文,发现了温度敏感性TRP通道TRPA1的胞内信号,结合3D-SIM成像、免疫电镜、confocal line-scan等方法证明TRPA1定位于溶酶体上直接介导溶酶体的钙释放,同时揭示了溶酶体TRPA1在神经肽分泌与痛觉调节中的作用。
陆林课题组在《分子神经病学》发表文章,创新性提出了基于NMDA受体2B亚基的快速抗抑郁作用新理论,发现特异性抑制死亡相关蛋白激酶1(DAPK1)与GluN2B亚基的相互作用能产生快速而持久的抗抑郁效果,为研发新一代快速抗抑郁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候选靶标。
唐世明课题组在《神经元》在线发表“Long-Term Two-Photon Imaging in Awake Macaque M&111nkey”论文,实现了清醒猴长期双光子成像,新设计的成像窗口能有效防止颅内感染及硬脑膜增生,保持长达数月的稳定光学质量,并能实现后脑皮层神经元稀疏转染和树突成像。
王韵研究组在《Cell Reports》杂志发表题为"CDYL Deficiency Disrupts Neuronal Migration and Increases Susceptibility to Epilepsy"的研究论文,揭示了转录抑制子CDYL(Chromodomain Y-like)在胚胎发育后期神经元迁移中的关键作用,CDYL信号通路异常可能是癫痫的潜在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