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大学
|
English Version
研究所概况
新闻中心
研究队伍
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
人才招聘
下载专区
联系我们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学进展
科学研究
科学进展
学术笔记
讲座视频
科学进展
饶毅、方方课题组在利用基因组学研究方法探索人类视觉认知行为的生物基础方面开展合作,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在线发表文章,发现个体的自发知觉切换速率具有约25%的遗传力,为将知觉切换速率作为潜在的精神疾病生物标记奠定了遗传基础,同时发现不同知觉竞争范式存在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学机制。
唐世明课题组在《PLOS Biology》报道清醒猴长时期“全光学光遗传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猕猴视皮层神经元可以高效、稳定地表达光敏感通道蛋白,使用较低功率的光照,即可给清醒猕猴植入虚拟的视知觉,这种虚拟视知觉产生的行为效应,比从视网膜输入的真实视觉刺激还要快30ms左右。
饶毅课题组在《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杂志发表题为“Multi-level genomic analyses suggest new genetic variants involved in human memory”的研究论文,通过多层次基因组分析,发现了包括rs7011450等基因位点,ZFAT、BCAT2等基因和mTOR信号通路、轴突引导等分子通...
周晓林课题组在《PNAS》杂志发表文章“Distinguishing neural correlates of context-dependent advantageous- and disadvantageous-inequity aversion”,揭示优势和劣势不公平厌恶认知神经加工机制的差异,为理解众多社会和经济现象,如经济危机时处于优势和劣势地位的人对不公平资源分配的态度差异,提供了重要...
李毓龙课题组在《Cell》在线发表题为“A genetically-encoded fluorescent sensor enables rapid and specific detection of dopamine in flies, fish, and m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中,李毓龙研究组开发了新型、可基因编码的多巴胺荧光探针,并将其应用在果蝇、斑马鱼和小鼠中检测内源多巴胺动态变化。
李毓龙组及其合作者在《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首次成功开发了灵敏、特异、可遗传编码的乙酰胆碱荧光探针,并成功地在不同生物体系中实时检测内源乙酰胆碱信号,为理解乙酰胆碱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饶毅课题组在《Molecular Pharmacology》杂志发表文章“Thermoregulation-Independent Regulation of Sleep by Serotonin Revealed in Mice Defective in Serotonin Synthesis”,通过对遗传突变体的行为和脑电分析结果提供了迄今最强的证明五羟色胺参与睡眠的证据。
周晓林教授课题组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杂志发表论文题为“Decomposing gratitude: represent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cognitive antecedents of gratitude in the brain”,报道了该课题组在感激情绪产生的神经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揭示大脑整合不同认知信息产生感激情绪的神经机制。
张研课题组在《Neuron》上发表文章首次揭示了Draxin/DCC和Draxin/Netrin-1复合体的结构以及由netrin介导的轴突趋性和成簇现象。Draxin用它的C端结构域与DCC分子N端的4个免疫球蛋白结构域相结合,又用另一个小肽段与netrin-1的EGF-3结构域结合 。Draxin通过捕获Netrin-1进而靠近DCC受体。
饶毅课题组用了两个行为方法检测从众,首次进行了对从众的多层次的基因组分析,在《人类遗传学杂志》发表文章证明遗传影响从众行为,并且发现了遗传与从众相关的特定基因。
<< Prev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Next >>
×
Tips
您好,本网站不再支持IE6、IE7和IE8浏览器。
为了获得更好的体验,请您升级您的浏览器。
Internet Explorer
、
Google Chrome
或
Firefox
。
如果您使用的是IE9或者之后的版本,请
单击此处关闭提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