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课题组在《Neuron》发表文章,通过物理光学成像、化学、分子生物、遗传学和神经生物学等学多学科交叉,创造了中国科研历史上第一次在同一篇论文中出现新概念、新途径和新资源三者合一。化学连接组是一个新概念,化学连接组学是一个新途径,应用于果蝇的相关工具是强有力的资源。
朱露莎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文章,利用脑损伤病人,结合博弈实验和计算建模等方法,揭示了社会决策能力的韧性及其神经机制。首次通过因果证据说明了策略性学习可能被并行的神经计算过程支持,其中一部分依赖于社会情境,同时对临床研究,特别是和基底节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有着启发意义。
周专课题组在《Neuron》在线发表论文,通过实时记录毫秒级“双量子”分泌,发现1个囊泡纳米小孔同时释放的2种神经递质(肾上腺素CA和ATP),却通过2种量子分泌模式进行,从而揭示了“亚量子化(sub-quantal)”分泌的分子机理。该发现为临床前神经、内分泌和代谢相关疾病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全新的靶点和机会。
李毓龙课题组在《eLife》在线发表文章,开发了新型、可基因编码的缝隙连接探针PARIS,并证明其可以可靠地在细胞系、心肌细胞以及转基因果蝇的神经系统中重复地检测缝隙连接通讯,首次实现了运用完全遗传编码的方法在特异的细胞类型中非侵入地对缝隙连接通讯进行成像。
周专课题组在《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发表论文,首次使用dyn1特异敲除的小鼠,证明在生理条件下,嗜铬细胞中钙离子诱导的致密囊泡分泌都不是量子化(all-or-none),而是亚量子化(sub-quantal)分泌,揭示囊泡量子化分泌的分子机制。
朱露莎课题组、时杰课题组在《eLife》发表论文,通过行为学、神经科学以及计算建模等研究手段,发现在睡眠状态下改变简单经济决策中主观偏好的方法。该研究对睡眠、决策以及临床领域的研究都有着启发意义。
周晓林课题组在《Cerebral Cortex》发表论文,结合认知行为模型、脑电(EEG)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揭示人类大脑解决双趋冲突的认知神经机制,提供了来自行为、脑电和磁共振成像的一致性证据,体现了人类大脑根据当下情境做出适应性反应的特性。
罗欢课题组在《eLife》发表论文,采用脑电图和行为范式研究了人类序列记忆的神经机制,发现人类大脑活动在记忆保持阶段会呈现一种时间上倒序和压缩的重演模式;该重演模式和记忆行为中的近因效应有紧密联系。该工作首次在人类脑活动中观察到记忆的序列回放,为理解序列记忆的神经机制和计算模型提供了新思路。
李毓龙课题组在《Nature》在线发表文章,阐述了与小斑马雀向身边的“鸟老师”学习唱歌相关的神经环路机制。其开发的可基因编码的多巴胺荧光探针GRABDA1h被应用于检测在“小鸟学唱歌”的过程中,多巴胺神经元投射的HVC脑区中多巴胺信号的动态变化,再次证明该探针在研究多巴胺相关神经环路中的重要作用。
罗冬根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揭示生物钟与光照同步化的神经机制,该研究重构了光调控生物钟的神经环路,发现介导生物钟与光同步化的关键脑区的损毁导致生物钟对光的电反应消失;视觉信息在该脑区通过星状拓扑的神经环路平行地传递到各个时钟神经元,实现生物钟与环境光照高效且准确的同步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