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红课题组研究结果显示,在听到话语时,大脑左侧颞叶从后部至前部存在普遍的信息流动,大脑左侧额叶的布罗卡语言区(图示F脑区)在加工英文时接受来自左侧颞叶皮层后部(图示P脑区)的信息,而在加工中文言语时则接收来自左侧与右侧颞叶前部(图示A与R脑区)的信息。这一结果不仅揭示了大脑在加工不同语言时的信息网络特性,而且还提示了中文加工的特殊脑网络机制。
李量课题组发现短时听觉学习能够潜在地影响在语音分离和识别过程中对习得知觉线索的注意分配并引发听觉腹侧和背侧通路快速的、特异性的可塑化调节。该发现提供了首个人类脑成像证据以支持短时听觉训练的知觉和注意成分,促进了对学习引发的快速可塑性的理解。
罗欢课题组通过结合视觉启动范式和高时间分辨行为采样方法,在注意行为振荡方面取得重要新进展。
韩世辉课题组在跨种族疼痛表情识别的神经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他们使用结合脑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和重复抑制(Repetition Suppression)实验范式,证明大脑使用不同神经元集群表征内种族个体和外种族个体的疼痛表情。
陆林课题组结合动物及人体实验,报道了新的记忆操控模式,即在非条件性刺激诱导的记忆再巩固时间窗内进行记忆消退,能够广泛地消除与创伤性痛苦事件相关联的记忆。
周专课题组发现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机理,将人源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到PD动物模型的大脑纹状体,减轻患病大鼠的运动功能障碍, 这种改善的机制是来源于移植细胞直接释放的多巴胺(DA)神经递质
张研课题组首次揭示了Netrin-1与其受体结合的三维结构,并以此阐释了神经元发育过程中导航问题的机理
张研课题组的研究说明轴突起始节处过滤筛选功能的损坏对阿尔兹海默症的病理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揭示了在遗传性阿尔兹海默症突变携带者中,神经元存在着早期的发育缺陷。
方方课题组结合心理物理学、功能性磁共振脑成像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和脑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研究视觉拥挤效应的神经机制取得新进展。
方方课题组结合心理物理学适应技术(psychophysical adaptation)、功能性磁共振脑成像适应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daptation, fMRI adaptation)和动态因果模型(Dynamic Causal Modeling, DCM),以颜色和运动绑定为切入点,研究视觉特征绑定的神经机制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