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韵课题组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发表文章,揭示钙感受蛋白KChIP3一种新的作用蛋白:伤害性热感受的关键分子——Ca2+通透的TRPV1受体,证明KChIP3的外周镇痛作用依赖于其对TRPV1功能的抑制,同时,构建的一种具有镇痛作用的穿膜肽TAT-31-50,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方课题组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发表文章,采用功能性核磁成像技术(fMRI)和眼动追踪技术(eye tracking),不仅率先揭示了自然刺激注意优先图在早期视觉皮层的神经机制,同时还首次揭示了除物理特异性和任务相关性以外,影响注意优先图的另一关键性因素-刺激图像的空间结构,为注意优先图理论做出了重要拓展和补充。
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王韵课题组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杂志发表文章,发现神经系统发育晚期调控海马神经元突触功能和可塑性的关键信号通路,为最终揭示突触发育和神经环路形成过程中多样、精确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唐世明课题组近日在《Current Biology》在线发表论文,利用该课题组最新发展的清醒猴双光子成像技术,研究了多达1000个V1神经元对近万个视觉形状的反应,发现近半数的V1神经元对圆弧、角等复杂形状选择性反应发现初级视觉皮层V1神经元对复杂形状的选择性反应
罗欢课题组在《PLoS Biology》上发表脑磁图论文,采用脑磁图(MEG) 技术揭示知觉整合过程利用了背侧视觉通路的快速特性,首先快速抽取了视觉刺激的整体(gist)信息,然后根据这个粗略的整体信息逐级返回到初级视皮层进而对局部细节加工进行指导和调整。
周专课题组在《Neuron》杂志上发表论文首次揭示了哺乳动物初级感觉神经元内一种特殊分泌形式,钙离子非依赖电压依赖分泌(CiVDS)的分子机制,为以后揭示CiVDS的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
李晟课题组在《Cerebral Cortex》在线发表论文,结合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与在线经颅磁刺激(TMS)技术,揭示了初级视觉皮层(V1)与较高级的纹外视皮层(V3B)之间的回返加工机制在人脑视觉轮廓整合中的关键作用。
唐世明课题组在《eLife》发表论文利用该课题组最新发展的清醒猴双光子成像技术,发现初级视觉皮层V1神经元对自然图片的超稀疏表征,表明初级视皮层V1使用了超出传统理论预测的、更稀疏、更高效的编码方式,这将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大脑视觉信息处理的基本原理。
罗欢课题组在《PLoS Biology》上发表论文阐述了多物体选择性注意的动态神经机制,发现注意过程是通过对时间组块进行灵活分配来对视觉场景中的多个物体进行采样和处理。
李晟课题组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发表论文阐述抑制奖赏显著性的机制,揭示了人类在视觉搜索中对具有奖赏显著性的干扰刺激进行有效抑制的行为与神经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