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大学
|
English Version
研究所概况
新闻中心
研究队伍
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
人才招聘
下载专区
联系我们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学进展
科学研究
科学进展
学术笔记
讲座视频
科学进展
周晓林课题组在人类决策风险偏好的遗传和神经机制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为理解人类决策的遗传和神经机制提供了新证据。研究发现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影响个体在决策中的风险偏好,静息状态下眶额皮层和杏仁核之间的功能连接起到中介作用,该研究被选为Human Brain Mapping杂志当期的封面文章
张晨研究员课题组发现ABHD6对调节突触部位的AMPA受体的转运和定位有重要作用。2016年4月25日在线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刊发了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生命科学学院张晨研究员课题组的研究论文,报道了该课题组在ABHD6对AMPA受体功能影响方面的重要进展。
方方研究组最近一项研究发现了初级视皮层(V1)的神经活动能够产生自下而上的显著图。研究人员采用了Posner的线索提示范式,通过一项朝向辨别任务来测量空间线索(即显著度)的效应,发现了一个正性的线索效应,并且其效应量和一个显著度计算模型所预测的显著度相一致。
纳家勇治研究组比较了非人灵长类外侧前额叶(PFC)和内侧颞叶(MTL)的细胞在时序记忆任务(图2A)编码阶段的神经活动模式,阐明前额叶和内侧颞叶脑区在时序记忆中的不同作用
陆林课题组发现PKMζ是改善衰老相关认知功能损伤的潜在治疗靶点。本研究采用多种动物模型验证衰老大鼠的长时程记忆在训练后24小时出现损伤,在PrL脑区过表达PKMζ能够逆转衰老相关的认知功能损伤,研究还发现环境丰富饲养能够逆转衰老大鼠PrL脑区PKMζ基因的高甲基化状态并且改善其认知功能的损伤。
张晨研究员课题组发现ABHD6对调节突触部位的AMPA受体的转运和定位有重要作用。2016年4月25日在线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刊发了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生命科学学院张晨研究员课题组的研究论文,报道了该课题组在ABHD6对AMPA受体功能影响方面的重要进展。
余聪课题组在概念水平的直觉学习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研究结果表明VPL可以发生在决策水平并且可以在具有不同物理属性的刺激间迁移
方方研究组利用颜色-运动错误绑定的刺激进行了一系列心理物理和脑电实验来揭示特征绑定的神经机制,进一步证实了主动特征绑定发生在视觉加工的初级阶段,但这一加工过程要晚于早期视皮层对这些特征的同时表征。
张晨实验室研究了曾经在脑脊液中发现的潜在生物标记物APL1β28 和 clusterin与神经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其中神经认知量表包括MMSE、MOCA和CASI。结果证明血浆clusterin平均浓度可以反映aMCI患者的神经认知功能。
大部分制备高滴度慢病毒需要超高速离心,然而超高速离心机制备高滴度慢病毒很难成为实验室里的常规操作。张晨课题组在本篇文章中描述了一个有效且简单的方法来制备高滴度慢病毒。
<< Prev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Next >>
×
Tips
您好,本网站不再支持IE6、IE7和IE8浏览器。
为了获得更好的体验,请您升级您的浏览器。
Internet Explorer
、
Google Chrome
或
Firefox
。
如果您使用的是IE9或者之后的版本,请
单击此处关闭提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