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课题组在《Progress in Neurobiology》发表题为“Sunk cost effects hinge on the neural recalibration of reference points in mental accounting”的论文,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考察了沉没成本效应的机制。该研究基于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理论,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计算模型...
陆林课题组在精神病学领域顶级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在线刊登了题为“Gut microbiota modulates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duced by sleep deprivation”的研究论文,首次从“微生物-肠-脑轴”角度揭示了睡眠剥夺导致认知受损的机制,为防治睡眠不足导致的认...
罗欢课题组在《Cerebral Cortex》上合作发表题为“Alpha-Band Phase Modulates Bottom-up Feature Processing”的研究论文,揭示脑神经振荡相位在自下而上特征注意中的重要作用。该研究支持了注意过程的节律性和动态性,体现了大脑利用时间维度在视觉信息加工中的“时分复用”机制。
韩世辉课题组在《eLife》在线发表题为“Neural mechanisms of modulations of empathy and altruism by beliefs of others' pain”的研究论文,结合行为和多模态脑成像手段揭示了信念调节人类利他行为的心理和脑机制。
罗欢课题组在《eLife》上发表文章,揭示了工作记忆中结构和内容“相伴相依”存储的神经机理。这些发现表明,序列结构作为一种基本和重要的信息组织形式,改变和重塑了记忆内容在人脑中的存储形式。
李毓龙实验室在《eLife》在线发表文章,通过大规模筛选对可能定位于突触小泡的转运体进行了研究,并发现其中定位于突触小泡的SLC35D3为UDP-葡萄糖转运体,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神经元信息传递的分子机制。
周晓林课题组在《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在线发表文章,结合社会决策的计算模型和人格维度分析,考察了优势不公平厌恶的个体差异规律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发现,同情性社会情感特质与优势不公平厌恶关系紧密,且能够解释和谐融洽的家庭环境与优势不公平厌恶之间的关系。
唐世明课题组在《eLife》发表文章。该研究应用清醒猴双光子钙成像技术,在皮层层面和细胞层面发现和证明了猕猴V4皮层中存在编码圆弧和角这类中等复杂度特征的功能区。
罗欢课题组在《The Journal Neuroscience》上发表文章,揭示听觉序列工作记忆中“内容与结构”的分离存储神经机制,指出这样的内容—结构分离有利于人类面对新内容输入的记忆迁移和存储,正所谓以“不变(结构)应万变(内容)”。
黄卓课题组合作在《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发表文章,报道了一系列新型的靶向NMDAR受体的变构激动剂。作为新一代NMDA受体的变构激动剂,本工作系首次系统评价了NMDA受体变构激动剂在抗抑郁方面的应用。